崇川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

发布者:人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6-19 字号:[ ][][ ]

崇川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情况的审议意见

 

2025年6月17日,崇川区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区政府深入贯彻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遵循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理念,聚力全要素资源,积极探索景城一体、产城融合、主客共享、区域协同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资源盘整初见成效。全区国家A级景区上升至11家,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2家,北市景区成为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寺街西南营片区保护利用难中有进,人气渐显。濠河环境设施配套改善,资源运行多元有效。产品体系趋于丰富。以南通博物苑为核心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推出张謇实业路线”AR导览系统;五山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修复保护典范;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南通森迪冰雪海洋乐园,成为长三角亲子游目的地;热推夜间经济产品,打造濠滨新天地、荷兰街夜市等夜间消费场景。服务配套得到加强南通西站接入沪苏通铁路,G15沈海高速南通北枢纽出口直达景区;高端星级酒店、各类民宿、青年旅社、地方特色美食等业态逐旺。品牌效应扩大。构建八个一城市旅游品牌体系,通过旅游吉祥物(崇崇·川川)、旅游地图、抖音公众号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崇川专刊》等一揽子媒介,做实造强灵山秀水·福地崇川文旅品牌。

会议指出,近年来,崇川全域旅游不断升温,但比照长三角优秀旅游城市,仍处于追赶之势资源整合机制不畅。市、区两级对核心景区(如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的管理权限交叉,统筹规划不足。景区、企业、街道在项目推进、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博弈,影响资源整合效率。虽已编制完成全域旅游规划,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景区间联动性弱,点状开发现象突出。例如,濠河与五山滨江片区尚未形成深度串联,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体系同质化明显。佛教文化、江海文化、崇川福文化等资源尚未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 文旅产业对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门票经济依赖度仍然较高(占比35.3%),二次消费如文创、餐饮等业态开发不足。夜游项目虽已起步,但体验深度与创新性不及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等成熟案例。夜间经济产品以餐饮、购物为主,缺乏沉浸式演艺、光影秀等高附加值业态。服务配套体系滞后。缺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的特色主题酒店以及便捷的旅游交通等服务。对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的扶持引导有待提升,资源聚合发展效应未能充分体现。景点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专线车辆;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尚不健全;都市田园旅游度假片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严重短缺;咨询服务中心、交通标识等建设滞后,存在重大节假日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同时,线上预约、VR导览等数字化服务尚未普及,与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相比,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差强人意。品牌影响力不强。尽管拥有张謇文化、濠河等核心资源,但缺乏具有国际辨识度的超级IP,较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等长三角标杆而言,文化输出能力不足。品牌营销方面,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品牌联动较少,客源市场以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宣传渠道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营销(如短视频、直播)应用不足;节庆活动开展虽多,但影响力偏弱,文旅生活秀、旅游推介会等活动规模较小,未能形成持续热度。

会议强调,全域旅游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景区边界,实现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崇川全域旅游发展需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产品创新为驱动,以服务升级为保障,力求处处皆景、时时可游的旅游发展格局,提速长三角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进程。就今后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鉴于我区与市地域的高度融合,首先谋求领导体制的进一步加强。要在市级层面统筹下,以更优化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一是强化全域串联打造。在辨析和厘清城市历史文脉肌理的前提下,秉持城水相依、山水相连、文脉相融的理念,一体化推进濠河风景区与五山片区、唐闸片区、市北片区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以濠河为轴线串联五山滨江、唐闸工业遗存、都市田园度假区等片区,加强与市文旅集团、民营企业的沟通合作,打造水陆联动的文旅廊道。二是深耕历史街区保护。升华濠河游与街区历史文化体验之旅。振兴老字号,拓展新业态,在水城共生中展现古新共融的产业之光。区文旅部门人少事多,积极作为,较好发挥了职能作用,要充实其专业人员力量。以做精做细做实一揽子系统化、基础性工作为本,以争取市级合力驱动为要,落实崇川全域旅游一带三廊六核N节点规划,加快环濠河区域相关国有资产适旅化改造。力争市级各项政策支持,创新方式,撬动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赓续传统风貌,综合街区原有格局,以绣花功夫实施微更新,激发古巷可持续生命力。推进区域内明清建筑群和南关帝庙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展示、片区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谋求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植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名品优店等优质业态,不断提升旅游承载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增加南通母亲河濠河的文气、商气、烟火气,推动寺街西南营片区成为南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示范、文保传承利用的新标杆。三是培育崇川驰名IP借鉴云阳恐龙地质公园经验,深挖张謇工业文化、江海生态资源,打造近代工业文明发源地”“长江生态会客厅等独特IP,探索张謇文化的时代表达,挖掘长江、运河资源,倾心打造张謇文化游线、江海风光游线、寻迹第一城游线、运河魅力游线等,品味福地之城的魅力。注重运河生态长廊建设,传承运河文化,开发风光与文脉兼具、踏青与有趣兼容的运河文旅带。

二、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借鉴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如皋东大街文旅模板,弘扬地域优势,契合产业特点,贴近人间烟火,科学布局治理。一是丰富要素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网红经济、创意经济,鼓励景区、文旅企业利用现代科技,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沉浸式、互动性的新空间新场景,个性化举办节庆和园事活动,提升情绪价值让游客玩得开心,留得下来。二是深化业态融合。焕发文化魅力,推动博物馆与非遗、文创等元素的结合,提档博物馆的研学品质、文化内容和旅游价值,促进游客的二次消费。推动濠河文旅+”,深耕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非遗等市场,围绕水岸联动,推广++宿组合套餐,降低门票依赖。三是加快区域融合。突破景区景点的围墙思维,统筹优势业态、核心资源,加强市场化运作,深度开发活动亲子游、张謇文化游、休闲养心游等多元化线路,串珠成链。出台扶持政策,重点建设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核心旅游品牌。紧抓森林野生动物园流量,开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收入分成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游客互送,让旅游景区旺起来,让财政税收多起来。

三、完善基础设施,做优服务品质新标准。一是畅通交通网络。梳理主城区内外旅游交通网络,抢抓高铁开通、地铁运营、航班增加等机遇,加快构建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的新格局。完善标识系统,提升覆盖率、增强提示性,发挥好道路交通标志的导引作用,提升游客自驾出游体验感。与周边交通枢纽和重要景区联动,开通至崇川的旅游直通线路,打通旅游交通瓶颈,实现游客快旅慢游。二是优化服务配套。围绕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八个全覆盖的要求,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推进从单一景区(点)管理和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三是建设智慧平台。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开发崇川文旅”APP,集成预约、导览、消费等功能,不断丰富一卡逛崇川的内容,提升一卡逛崇川的品牌影响力。

四、坚持营销互动,开拓品牌宣传新方式。一是加大策划力度。注重市场引流,密切与各地旅行社的深度协作。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品牌包装。策划一批高质量的形象推介图书画册、歌曲、微电影等载体,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地宣传崇川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尤其是品牌景区,力推高端媒体宣传。三是加大科技力度。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数字旅游、短视频等媒介,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联合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举办崇川福地推介活动,运用元宇宙技术扩大传播声量,讲好崇川故事